情人节全城示爱 好一场LBS定位商业秀
2015-02-25 宇见 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
情人节,我们来聊聊营销之“爱”。
朋友圈里有条冷笑话,说——
“爱一个人就要大声对他,说出来!”
此话无意间成了今年情人节上分众传媒发起的一场“商业秀”的最好注脚,这场“秀”的名字叫“全城示爱”。
“全城示爱”活动设计简单:用户关注“全城示爱”微信,选择一个你想表白的对象,设定TA所在的楼宇,输入想表白的话,情人节当天就有机会以弹幕形式在该楼宇的分众广告屏上,引发“群众围观”。
这个活动从一月末开始经过数周发酵,截至到今天,据说表白总量已达破纪录的150万。(活动结束时已突破160万)
如按照20天计算,平均每天微信端交互量达7.5万,这对一个从零开始的微信号来说,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。
不过分众的这个另类做法还是让人觉得有点看不懂。
就像娱乐圈里有条流传很广的冷笑话,说——
“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,干嘛非要用才华。”
从一个营销平台的角度看,情人节一向是品牌必争的关键节点,分众本可以以驾轻就熟的,帮助品牌“刷脸”的方式多挣些广告费,为何要逆向而行,放弃黄金时段,再费劲巴拉地精心巧构出这样一个面向普通用户的Campaign呢?
这里面的确存在一些有趣的逻辑值得推敲:
一、未来媒介由“爱”续命
去年,移动社交应用陌陌为冲击纳市,在分众传媒大面积投放其品牌广告“总有新奇在身边”,该广告由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司,曾捉刀耐克“活出你的伟大”的Wieden+Kennedy(W+K)操刀。这是分众过去典型的媒体投放方式,即品牌将广告交由Agency,再通过分众媒介投放,典型的B2B2C(品牌—媒介—用户) 的广告模型。
今年分众在情人节上主动“放弃”类似“杜蕾斯”和“陌陌们”的品牌广告,宇见认为,其意在再度尝试对该机构而言非常重要的媒介升级,这种探索升级背后的思考可能是:未来的媒介不会死于缺“钱”,只会亡于缺“爱”。
缺谁的爱?——用户的爱;用户的爱在哪?——哪里有用户的交互,哪里才有用户的爱。
有个故事说的是:从前有个火星人在50年前来到过地球,TA目睹了这个星球上的商业文明就曾下过个营销定义,说:“在地球上,有生命力的品牌意味着能最大程度地入侵人类的眼睛,进而影响到这群物种的心智。”
最近这个火星人第二次来地球,受到了极大的惊吓:TA看到一些被称为互联网的品牌用一种叫做“UGC”的致命武器,通过一个长方形工具大面积地与同类做沟通,颠覆掉很多过去擅长入侵人类眼睛的品牌。
火星人这次又对营销下了一个新定义——“看起来,是不是有UGC,能不能和同类做大面积交互,才是这个星球上品牌还有生命力的迹象!”
在回去的路上,TA兴奋地对同类们嚷嚷着:
“记住!——UGC为王!”
现在,你内心可能就住着这样一个“火星人”。
分众希望解决的营销痛点,是如何帮助品牌从曝光型营销1.0,尽快升级到交互型营销2.0,其核心正是要创造UGC,让分众成为一个“用户可参与”的营销平台。
其实现路径要求分众改变业务基因,逆练九阴真经,欲练此功,必先将“B2B2C”真气逆转至“C2B2C”,先打造高质量的UGC模式,再植入品牌信息,最终通过交互影响大众,一如“全城示爱”。
如分众能通过“全城示爱”做到让“B2B2C”和“C2B2C”两股“真气”在己体内运转自如,则有机会打开移动时代营销的任督二脉,手握品牌营销在今天最为本质的两条价值线:A、要么让用户感动;B、要么让用户行动。
二、媒介到产品是破茧为蝶
科技圈也有不错的冷笑话,说——
“读完互联网思维总裁班,公司终于垮掉了。”
这种垮掉的原因或许不在于所学不真,而在于少了自己的“亲证”。
媒体本身是不是一个品牌?是;只要是品牌,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?
宇见认为是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延伸。
以分众为例,其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有几个阶段:分众创立之初,这种价值曾被锁定为最大的户外媒体矩阵;前移动互联网时代,分众也曾大力推广过“Q卡”模式,希望探索出“媒介交互”价值,可惜彼时“真气不纯”,未获成功;好在分众探索之心不止,今天,该机构希望借“全城示爱”再试“交互”,看来江南春铁了心要将分众推上全新的交互价值探索之路。
过去这家公司是在探索“媒介价值”,今天更多探索的是“产品价值”。
比如,“全城示爱”活动之所以采用弹幕,或许是在测试未来广告展示和用户交互可能的融合点,这就是把分众屏当“产品”而不是“媒介”看。由于它通过与手机跨屏互动满足了用户参与,具备了2C的“使用特性”,那么,这次是“全城示爱”,下次就很可能是针对某特定品牌的广告来与用户交互。
从跨屏互动趋势以及用户体验两个层面来看,这种探索比之过去的“Q卡”模式有更强的成功依据——
最近eMarketer、ADweek、ABC News等机构对品牌在2015年美国超级碗期间的广告行为做了一系列研究,其发布的数据显示:在1.2亿通过电视观看超级碗的观众当中,有61%的观众在观看时会拿着手机,32%的观众在观看时会使用社交网络,1.85亿次的互动会在Facebook上发生,包括评论和点赞。
这组数据所显示的趋势正是“媒介”与“产品”的打通,广告主今天对“曝光”和“交互”的融合运用有越来越明确的需求。如果分众能将“媒介曝光”和“用户交互”两种属性通过自己的产品创新融为一体,那将会诞生一个非常不同的性感故事。
除此之外,分众还在探索什么价值?
我们必须意识到“全城示爱”同时还是分众的一场“LBS”定位商业秀,是在情人节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关秀。
这个公关秀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大众参与的LBS玩法(向指定位置的楼宇表白),向品牌广告主植入“分众是领先的LBS营销平台”这一认知,据说这是江南春对分众的全新定义。
支持这一定义的现实依据是:分众与BAT等巨头就LBS展开合作,并铺设了覆盖全国的iBeacon网络。在最近与阿里巴巴“双十一”(手机淘宝),微信“摇一摇”送红包的合作中,分众都通过iBeacon技术为商家实现了精准的O2O营销;而在与百度的战略合作中,分众取得百度移动端搜索数据,这些数据基于用户在具体楼宇的搜索行为,得出该楼宇用户对不同品牌及品类的需求,从而大大加强了分众对特定楼宇的广告精准定向能力。
(比如:某大厦5000人对母婴的100个关键字的搜索概率,是否比其它楼宇更高,从而生成该楼宇的index指数,定义出诸如楼宇的“母婴指数”“汽车指数”甚至是“奔驰指数”分别是多少,最适合投放的品牌和品类广告究竟是什么。)
最后,就连分众的“全城示爱”微信号(qcshiai)里也讲了个冷笑话,说——
“表白还是要表的,万一成功了呢。”
实际上,品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明确,就和恋爱中的表白一样重要;后者界定出我们和某人的关系,前者界定出品牌和用户的关系;由于“价值”总是相对的,因此“关系”也非一成不变。界定出一种新价值,也就定义了一段和用户的新关系。
分众能通过此役界定出“LBS”的新价值,并开启与用户“交互”的新关系吗?
----宇见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