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分众传媒—【思考】广告太像广告!怎么破?

时间:2015-07-23

内容来自公众号
文案君。
时下,商业模式颠覆了,媒体环境变化了,传播思维也需要革新: 
 
1.爆款式传播 
 
大家都知道,现在的品牌传播,要像过去一样,弄个定位,或整个概念,然后全方位的媒体投入,将核心信息打入消费者心智,越来越难了。 
 
以前,权威央视,权威纸媒,权威形象,广告一登,你的信息,也就权威了,容易信了。 
 
现在,你想输出一个啥信息,要么被淹没,要么被网友消解。 
 
前者是,最近上市的某款车,打出“10万级最牛SUV”,这样“自吹自擂”,注定没人理你。 
 
后者是,某歌星整的“半壁江山”,结果被大家无情的消解了。 

时下,商业模式颠覆了,媒体环境变化了,传播思维也需要革新:

 

1.爆款式传播

 

大家都知道,现在的品牌传播,要像过去一样,弄个定位,或整个概念,然后全方位的媒体投入,将核心信息打入消费者心智,越来越难了。

 

以前,权威央视,权威纸媒,权威形象,广告一登,你的信息,也就权威了,容易信了。

 

现在,你想输出一个啥信息,要么被淹没,要么被网友消解。

 

前者是,最近上市的某款车,打出“10万级最牛SUV”,这样“自吹自擂”,注定没人理你。

 

后者是,某歌星整的“半壁江山”,结果被大家无情的消解了。

 

你说你是“乐坛的半壁江山”,我说我还是“宇宙的半壁江山”呢。

 

碎片化的社媒时代,把之前媒体的权威消解了,把那些个装逼的信息也消解了。

 

怎么办?

 

答案是,现在要做:不露商业痕迹的爆款式传播。

 

最近,现象级的爆款式传播,当属“金锁”与“黑牛”联袂演出的:我们。

 

2.攸关人传播

 

当下,是一个社会化的时代:社会化的商业模式,社会化的人际模式、社会化的传播模式……其中的核心是“人”,人是消费者、也是生产者、利益参与者、口碑传播者……

 

社会化模式,就是把每一个相关的人,通过社会化的分享模式,充分调动起来,变成乐意贡献的一员,从“相关人”,变成“攸关人”。

 

Uber就是这样,人人皆乘客,人人皆司机,人人皆员工,人人皆广告,人人皆口碑……一个有关“出行”的行业,就是这样被Uber颠覆的。

 

这不,昨天,有个同事Uber搭车,遇到一个CEO司机,他们聊着聊着,居然有了一个业务可能合作的机会。

 

你说,遇到这样的新鲜事,当然是刷屏相告,口碑杠杠的。

 

其实,微信的成功也是这样,马化腾说:微信就是连接一切。

 

大家在上面沟通、游戏、发文章、做生意……不管做什么,每个人在用它的人,似乎已经成为该企业的一份子了,都在为它贡献价值、促成影响、扩大口碑,且离不开它,因为大家俨然是“攸关人”了。

 

为什么这些产品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地呼朋唤友、奔走相告呢?

 

因为他们的攸关人太多了,根本不愁没人传播。

 

而未来,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。

 

3.利他性传播

 

这是一个“我不信”的时代。你说什么,我都不信。除了道貌岸然的官人、一本正经的主BO……最不信的,还有:商业和广告。

 

2014年《社会心态蓝皮书》说:中国最不受信任的社会机构是商业行业,而在商业行业中最不受信任的是旅游业和广告业。

 

屌丝文化,除了自嘲,另一个功能就是消解。

 

“高大上”,瞬间变成“矮丑挫”;好评和差评,随时逆转。因为现在的剧情,经常是随时让你受不了。

 

所以,做商业性质的传播,一个重点的难题,就是怎么让人信你?

 

回到根源,传达品牌价值,不应再是一味地强调“我最强的一面”,让你服我、选我(就是所谓的“差异化价值”),而是更要上升到“利他性价值层面”。

 

不应再拘泥“不闪的才健康”、“掌握核心科技”这样直接强硬性的商业化表达(极力强化我的优势在哪里),而是要多做“今天坐好一点”、“解放双手半小时”之类利他性的创意,多做原生内容营销。

 

 

比如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、《万万没想到》,就是很好的内容体验,又比如:英菲尼迪打造《极速前进》电视真人秀,相信以后结合原生内容营销的品牌越来越多。

 

什么是原生广告?

 

美国人最早提出:让广告成为网站独特且原有的体验。意思是:让广告不再是“广告”,让人们对广告有“阅读”的兴趣。

 

换句口语说:别做得太像广告了,要有种、有料、有趣。

 

----文案君 禾木兄

你说你是“乐坛的半壁江山”,我说我还是“宇宙的半壁江山”呢。 
 
碎片化的社媒时代,把之前媒体的权威消解了,把那些个装逼的信息也消解了。 
 
怎么办? 
 
答案是,现在要做:不露商业痕迹的爆款式传播。 
 
最近,现象级的爆款式传播,当属“金锁”与“黑牛”联袂演出的:我们。 
 
2.攸关人传播 
 
当下,是一个社会化的时代:社会化的商业模式,社会化的人际模式、社会化的传播模式……其中的核心是“人”,人是消费者、也是生产者、利益参与者、口碑传播者…… 
 
社会化模式,就是把每一个相关的人,通过社会化的分享模式,充分调动起来,变成乐意贡献的一员,从“相关人”,变成“攸关人”。 
 
Uber就是这样,人人皆乘客,人人皆司机,人人皆员工,人人皆广告,人人皆口碑……一个有关“出行”的行业,就是这样被Uber颠覆的。 
 
这不,昨天,有个同事Uber搭车,遇到一个CEO司机,他们聊着聊着,居然有了一个业务可能合作的机会。 
 
你说,遇到这样的新鲜事,当然是刷屏相告,口碑杠杠的。 
 
其实,微信的成功也是这样,马化腾说:微信就是连接一切。 
 
大家在上面沟通、游戏、发文章、做生意……不管做什么,每个人在用它的人,似乎已经成为该企业的一份子了,都在为它贡献价值、促成影响、扩大口碑,且离不开它,因为大家俨然是“攸关人”了。 
 
为什么这些产品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地呼朋唤友、奔走相告呢? 
 
因为他们的攸关人太多了,根本不愁没人传播。 
 
而未来,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。 
 
3.利他性传播 
 
这是一个“我不信”的时代。你说什么,我都不信。除了道貌岸然的官人、一本正经的主BO……最不信的,还有:商业和广告。 
 
2014年《社会心态蓝皮书》说:中国最不受信任的社会机构是商业行业,而在商业行业中最不受信任的是旅游业和广告业。 
 
屌丝文化,除了自嘲,另一个功能就是消解。 
 
“高大上”,瞬间变成“矮丑挫”;好评和差评,随时逆转。因为现在的剧情,经常是随时让你受不了。 
 
所以,做商业性质的传播,一个重点的难题,就是怎么让人信你? 
 
回到根源,传达品牌价值,不应再是一味地强调“我最强的一面”,让你服我、选我(就是所谓的“差异化价值”),而是更要上升到“利他性价值层面”。 
 
不应再拘泥“不闪的才健康”、“掌握核心科技”这样直接强硬性的商业化表达(极力强化我的优势在哪里),而是要多做“今天坐好一点”、“解放双手半小时”之类利他性的创意,多做原生内容营销。 
 
 
 
比如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、《万万没想到》,就是很好的内容体验,又比如:英菲尼迪打造《极速前进》电视真人秀,相信以后结合原生内容营销的品牌越来越多。 
 
什么是原生广告? 
 
美国人最早提出:让广告成为网站独特且原有的体验。意思是:让广告不再是“广告”,让人们对广告有“阅读”的兴趣。 
 
换句口语说:别做得太像广告了,要有种、有料、有趣。
 
----文案君  禾木兄

新闻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