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分众楼宇-Facebook

时间:2014-11-21
星巴克和Facebook在未来的区别可能是???
今天来自星巴克的声音看起来很像是:“Facebook在线上连接人与人,而星巴克则在线下做同样的事。
”??这个愿景要依赖于星巴克自身的数字化努力。可以看到的事实是,这两年该品牌对移动互联网的拥抱热情有增无减,自设立CDO(首席数字官)一职来,不遗余力通过数字化创造增量价值。标志性事件之一,是2011年将移动支付功能,整合入APP当中,用户通过会员卡号登陆后,可直接完成对会员卡的充值,消费时,在收银台扫描手机APP中的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。
??这个细节对在Facebook上有超过3400万个赞,在Twitter上超360万个粉丝的星巴克来说意义卓著。据统计,移动支付平均只需6秒,比在柜台刷信用卡节省一半以上时间,通过此举有效避免了顾客排长队时失去耐心,放弃购物或体验度降低,还带动了更多产品的销售。可以说,它更好地促进了顾客与品牌的“连接”体验,也间接促进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“连接”体验。
??这是“硬件”方面的优化,在偏“软”的品牌价值引领方面,星巴克比以往任何时候,都意识到通过“连接”创造的“关系”价值,已经丝毫不比咖啡本身次要。基于这一认知,其新广告的态度就非常坚决:“Sometimes the best way to connect is to get together.”透过星巴克建立的面对面的真诚沟通,正在成为这一品牌升级版的核心诉求。
??我们或许还可以沿着这个思路,来为其品牌建设提供如下几条延伸性构想:
??A、“1000+coffees”计划?
?在社交场合加微信的很多朋友,其实是极少主动去沟通的,如果碰上喜欢刷屏者,也是件令人苦恼的事。
??澳洲一小伙子对类似问题则另辟蹊径,他不是删除好友,而是不管对方是谁,都把Ta约出来喝咖啡!在这个被他称为“1000+coffees”的“行动艺术”中,他发现约出来的很多人远比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趣,从而挖掘出更多真实社交的乐趣。
??几年前,世界知名的VISA卡受一男子在全球各地跳舞的启发,拍摄出脍炙人口的广告,在这里,“1000+coffees”计划也同样值得星巴克将其发展为一个,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倡导的活动,考虑到用户安全性(你懂的),我认为妥善的办法,是从商务人群的社交需求开始挖掘,并可同步借鉴冰桶挑战的模式,通过线下社交活动换过名片,但未及深入沟通的朋友喝咖啡,说不定就能掀起一阵流行。
??B、生活圈场景触发??
继续顺着挖掘商务人群的思路,我想到现在国内很多拜访客户、聊合作的举动,往往倾向于“在公司楼下喝杯咖啡”,轻松的场景有助于融洽地商谈,在此动机下,品牌只需稍加撩拨,就很容易转化相当多的“公司内会谈”到星巴克中来。
??现在我们可以假想:在你拜访客户进入公司的前一分钟,等待或乘坐电梯的同时,楼宇广告的显示屏正好是“畅饮两杯获半价”的信息,如果你连接屏幕推送过来的WIFI,手机摇一摇,即获得了该活动的体验券(蒙牛和订餐服务“饿了么”最近正是在分众楼宇上这么玩的),这个时候广告成了你约见客户场景问题的解决者,为你提供了很好的邀约借口(不如一起喝个咖啡呗)。
??事实上如果星巴克可以对国内的白领商务人群(其品牌核心用户群)在商务场景(写字楼楼宇内及其周边)的行为轨迹和心理活动多做些功课,透过简单、精准、一步到位的媒介投放一定可以获得更高的ROI转化。这种举动,比起大张旗鼓的TVC全媒体投播配套线下活动,更能发挥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实效。
??3、从星巴克,到星巴“客”??
总体来说,星巴克的数字化工作在国内,尚远远滞后于国外。APP除了消费记录、积分以及查询门店,几乎没什么让人惊艳的功能,没有移动支付,更缺乏社交!情况在微信订阅号上似乎也没有好转。
??登陆APP,过去半年的消费记录历历在目,我甚至能回想起在不同城市和不同朋友喝咖啡的场景,amazing!同时多么可惜!为什么不用OPEN ID的思路,与社交媒体做打通?做勾连?为什么微信支付可以支持嘀嘀打车的补贴,就不可以去跟微信谈谈“第二杯半价”的移动支付补贴合作?为什么不做类似的Co-Branding借势营销?为什么只有简单的星享卡勋章,却没有可炫耀可分享的用户激励机制?为什么微信上只有简单的媒体推送,就不能多一些服务与交互元素?
??如果星巴克认可今天提出的“关系价值”、“连接价值”,一个在线上互连互通,有更多社交元素的“星巴客”体系就必须成为迅速跟进的一环,在此,这种新场景营销就是是一个好的开始。?
----宇见

新闻列表